訪談主題:真的假的!?打擊網路謠言的幕後推手(or鬥士們)
訪談對象:cofacts團隊、面訪三位夥伴
**訪談後完稿:《用科技做功德 cofacts團隊邀你一起打擊網路謠言》 (2018-04-06)**
訪談說明:
cofacts團隊您好,我們是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研究生,研究團隊有三個人,因應本學期質性研究課程的訪談作業,預計以「真的假的!?打擊網路謠言的幕後推手」為題,希望能深入了解真的假的line bot的運作機制與幕後推手的故事,以下是我們的採訪共筆與面訪的訪談大綱。
採訪共筆:(請於4/1前回覆,謝謝您們)
一、當初成立cofacts團隊的理念為何?為什麼強調line?為什麼採用主動回報查證,而非主動推播訊息機制? 目前每日活躍的使用者約有多少人? 活躍的回應小編約有多少人? 能知道回應後的文章被轉傳的情況嗎?
這個專案最核心的想法,就是希望讓「不同的聲音」更容易被看見。
網路謠言相對應的闢謠文章、以及個人意見與相對應得「回覆」文,都是一種「不同的聲音」。
我認為一個人會去相信網路謠言,是因為他沒有接觸過不同的聲音,或不願意去接觸不同的聲音。只是,即使一個人樂意接觸不同的聲音,其實門檻還是很高的。
例如說,LINE 上頭就有一群不知道如何 google 的人們。
專案一開始的時候,想做成一個可以教不會 google 查證的 LINE 使用者如何使用 google、如何下關鍵字來搜尋的 bot。但從文章自動生成 google 關鍵字又要能找到闢謠文章實在太難了,常常找到謠言本身,所以就改成協作型,由編輯們來幫使用者找闢謠文。這樣一來,即使使用者不知道如何 google,只要願意轉傳,就能得到不同的聲音。
對於已經習慣於查證網路消息的人們而言。若在收到每一種轉傳來的 LINE 訊息之後,都要自己花時間一筆一筆查證,會非常地花時間。我覺得協作型闢謠資料庫就像是個共筆,大家查到什麼就寫成回應放進去,之後收到同一訊息的人如果也想要查證,就不用從零開始。因此,對於已經習慣也願意查證、擁抱「不同的聲音」的人,協作型闢謠資料庫能幫這些人少走很多冤枉路。
這五年來 LINE 在中高年齡層的人們之中迅速擴張,40 歲以上的台灣人使用 LINE 的比率突破九成。這些人裡頭有不少人是在用 LINE 之前從來沒上過網的 digital immigrants,唯一接收網路消息的渠道,可能就是 LINE。LINE 上轉傳的訊息,會左右他們的認知甚鉅。
另外,LINE 與 twitter/facebook 不同,是屬於非公開型的社交網路,每一個聊天室裡頭的內容,外面是無從知悉的。因此,若裡頭傳開了一則不實訊息,外頭很難觀測到並及時加以澄清。
綜合以上兩點,我們選擇先從 LINE 平台著手,效益最大。
LINE 免費版限制 chatbot 只能回訊息(透過 Reply API)而不能主動推送訊息(透過 Push API)。
另外,主動推播已經有蘭姆酒吐司、MyGoPen 在做了,若有需要主動推播的闢謠資訊,我們都會推薦直接加這兩個 LINE 帳號。
之前計算過「平均每週傳送新文章的 LINE user」約 210 人
而「平均每週撰寫新回應的網站編輯」約為 12 人。
從過去的趨勢來看,活躍使用者變得越來越多,但活躍編輯一直都沒起色,從一個打 10 個變成打 17.5 個。
由於 LINE 訊息傳播都是在非公開的 chatroom 間傳遞,因此沒有辦法知道被轉傳的情形。
我們只有 cofacts 網站的流量資料圖表而已:
https://datastudio.google.com/embed/reporting/18J8jZYumsoaCPBk9bdRd97GKvi_W5v-r/page/1M
如果所附的 cofacts 網頁連結 在 LINE 中被打開,那會變成 mobile 平台的 direct traffic (上面圖表偏右下的部分)。但轉傳不代表使用者會點連結,使用者可能也只會轉文字而不會轉傳 cofacts 的連結,因此 web traffic 完全不等於「知道回應後的文章被轉傳的情況」。
二、當初cofacts團隊如何成軍? 獲得g0v公民科技獎助金後,從「想做」到「實踐」的過程中遇到那些困難? 目前的困境為何?
2016 年底,專案剛起步的時候,只有我與筱荊菱。
公民科技獎助金計畫報名時的成員是我之前實驗室,然後個人朋友們與 g0v 社群的朋友們逐漸加入團隊,形成目前會固定開會的團隊組成。
「想做」是 2016 年中就想做了,「實踐」基本上只是一個「找過資料確認沒人做,那就動手吧」的念頭而已。
在 g0v,「實踐」本身沒有太大困難,困難的是維持這個專案的運作。
目前的困境是闢謠編輯不夠,導致系統無法 sustain。
這裡的 sustainability 說的並不是經濟上的永續——對工程師來說,伺服器沒多少錢,寫開源程式就是做功德,團隊成員們也在有限的資源內,很努力的在籌備活動與對外聯絡。但是,面對排山倒海來的待闢謠訊息,是否能建立起一個具有源頭活水的闢謠編輯社群至關重要,是這個協作型系統是否能繼續運轉的核心。
我們目前最想要的,就是要設計出一套可以讓編輯們能開開心心作業、然後支持這個協作型系統持續運轉的運作方式。
三、真的假的line bot強調全民協作,當使用者、小編人數越來越多,有何優、缺點?
小編人數永遠不嫌少,人越多資料就越多、希望觀點也可以跟著變多,是個優點。
使用者多、編輯多的時候,上頭的資訊或許會變雜亂,或許是個缺點;不過若真的到了那個時候,在保持開放任何人編輯的狀況下參考 stackoverflow、Quora、知乎等系統引進一些機制,應該是不至於讓資訊變得太過雜亂的。
四、針對真的假的line bot運作機制,那些回報文章優先回應? 小編之間如何工作分配? 如何避免引用假消息來做佐證的情形? 是否會二度查證回應內容?
各個編輯依照各自喜好與專長回應,沒有進行工作分配;若編輯發現現有回應不夠好,可以隨時發送新的回應,目前沒有針對所有回應都進行二度查證。因此,我們無法避免引用到假消息來作佐證的情形,但任何人都能發布新回應來進行修正。
目前 Cofacts 網站的設計是會自動隱藏只有 1 人回報的訊息,因為我們覺得若一則訊息有 2 人或以上回報,他很可能是正在 LINE 上頭流通得很順暢的訊息,希望能優先處理。
五、與其他闢謠組織(如美的好朋友、MyGoPen等)的互動關係如何? 成員是否有重疊? 網站內容的互相引用情形如何? 會分工合作嗎?
其他的闢謠夥伴,例如美的好朋友、MyGoPen和蘭姆酒吐司也都會登入cofacts順手幫忙回應謠言文章喔,大家用自己的方式成為cofacts協作專案的一份子。由於我們是連結闢謠結果的平台,cofacts通常會引用這些網站做為佐證資料,有時則是有編輯先找到了其他闢謠資訊,資料這些闢謠網站也用得上。雖然不是很細的分工,但彼此之間都會互相幫助,非常謝謝他們的幫忙!
我們就像是闢謠網站的搜尋引擎,把這些闢謠網站的文章送給看到謠言的人。若能為這些闢謠組織們帶來越多流量與收入,他們就能越有動力產出新的闢謠文章,讓我們的編輯使用。
我們也常常看到他們會直接化身編輯來 cofacts 上回應文章,於「出處」欄貼上自家的闢謠文章連結。感謝大家的努力,這些點點滴滴都能讓 fact-check 生態系能更加茂盛。
六、未來真的假的line bot會增加那些新功能?或修正目前的那些功能?
最近一次整理 TODO: https://hackmd.io/s/SyqhWqLKz
近期會有的小功能有:
而大功能變更有:
七、目前假圖片、影片越來越多,且有圖有真相更容易取信於人,未來是否會著手開發這個部分? 建議目前使用者如何因應這類影音與圖片訊息?
如果「假圖」「假影片」是指那個用 AI 生假影片的技術或是今年GDC最新的全身含表情motion capture,那基本上是束手無策。
如果是指 LINE 上面把假訊息文字做成圖片或影片的話,目前除了曾經 survey 過一些東西之外( cofacts/rumors line bot#7 ) ,還沒有畫入開發計畫中,主要是因為編輯的負擔已經太重了,不宜再新開戰線。
影音與圖片就自己把裡頭的字打出來 google 吧~
面訪訪談大綱:幕後推手的故事
1. 目前在團隊中所擔任的工作為何? 如何執行闢謠機制的工作? 在團隊中曾經遇到那些問題、如何解決? 如何自我充實來協助團隊工作?
2. 請問當初加入這個團隊的動機為何? 對於那些公共議題特別關心?是否有參與過類似的公民協作的經驗?
3. 目前你有正職工作嗎? 如何分配時間來投入cofacts團隊工作? 曾經面臨哪些壓力? 如何堅持繼續作無給職的志工?
4. cofacts強調自主參與,過程中人員的流動是否影響你個人參與意願? 是否邀請過身邊認識的人或具有某項專長的人加入團隊? 他們的參與情形對你影響如何? 舉例說明 此外,謠言日益猖獗,對你的參與意願影響為何?
5. 加入這個團隊後,自我的評價如何? 親友的評價如何? 他人的評價如何影響到你參與這項工作?
6. 對於cofacts的闢謠機制,未來希望加入那些功能?期許為何?
7. 可否和我們分享加入團隊後遇到有趣的事?